欢迎进入广州市康纳学校(广州儿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康纳概况  >  科研成果

我校成立课题组,深度推进科研工作

作者:autism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1-01-06

 

    201114日下午,在广州市康纳学校多功能会议室举行的“孤独症儿童使用PECS效果分析研究”开题报告会上,樊越波校长宣布成立课题组,专门负责整合校内科研力量,有效动员、组织一线老师在专业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孤独症相关科研工作,并将科研课题执行过程与考核过程分离开来,在拓展孤独症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亦有助于提升科研效率。

 

    课题组由樊越波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其他科研骨干为成员,负责审查开题报告,跟踪、监管课题执行过程,审查结题报告。课题组下设不同专业范畴的课题执行小组,如PECS课题执行小组,由课题提出者任执行小组组长,负责提出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及组织组员实施研究课题。

 

 

 

    “孤独症儿童使用PECS效果分析研究”作为我校今年即将实施的首个课题,旨在研究图片交换沟通系统(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ECS)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缺陷有何帮助? PECS课题执行小组组长李艳美医生在开题报告中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对于PECS使用效果的研究进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步骤,可靠性分析和预期研究成果。

 

    PECS1985年由Andy Bondy, PhD and Lori Frost两人共同研究发展而来,是专门为孤独症儿童设计的一套语言沟通方法,依儿童的程度分阶段实施训练,综合使用了斯金纳的口语行为理论和ABA治疗理念,目前运用于不同年龄而有语言沟通障碍的人士。国外对于PECS的研究已有十余年,早期主要集中在方法学的介绍、个案分析上,近五年来,开始逐渐进入系统循证科学验证阶段。目前已有大量的个案报道,认为PECS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的提升、语言能力的改善,并使行为问题减少,但对于孤独症儿童语言的影响存在争议。国内尚处在方法学引入阶段,大多数涉及PECS的文献为描述性文献,仅有不超过十篇文献为循证科学文献,其中绝大部分为个案分析,缺少对照性研究。因此,我校的这项研究课题是国内首次开展系统的对照性研究,在规范PECS技术操作、提高使用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